> 文章列表 > “高浪即三秋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高浪即三秋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高浪即三秋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高浪即三秋”出自宋代薛师心的《黄天荡阻风》。

“高浪即三秋”全诗

《黄天荡阻风》

宋代 薛师心

野泊几人愁,浮踪果是沤。

轻舠同一羽,高浪即三秋。

欹枕江声震,开篷雨脚收。

风波身漫涉,何处有安流。

《黄天荡阻风》薛师心 翻译、赏析和诗意

黄天荡阻风,江山若有穷。

明月堕寒岸,秋波坠寂空。

残阳映岛草,征骑归渔笼。

溪鸟引归思,岸云眠不动。

黄天荡阻风,指的是黄河的茫茫大浪阻断了征途。诗人在野外露宿时感到茫然困惑,不知道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。

诗人用“浮踪果是沤”来表达自己的无助。\"浮踪\"意味着他的行程虽然长途跋涉,但仍然是短暂的如同飘浮的痕迹;\"果是沤\"则暗示他的孤独和迷茫。

接下来,诗人使用\"轻舟同一羽,高浪即三秋\"来形容自己与同伴共乘一只小船,面临的扑面而来的巨浪。

接下来的两句\"欹枕江声震,开篷雨脚收\"用字句凄凉描写了艰难的环境。\"欹枕\"这四个字,给人以疲惫的感觉;\"江声震\"则表现了行舟过程中的惊险恐慌;\"开篷雨脚收\"形象地展示了风雨交加。

最后两句\"风波身漫涉,何处有安流\"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困惑和无奈。诗人被风浪所困扰,在茫茫大海中无处寻找安全的出路。

中文译文:

黄天荡阻风,江山若有穷。

明月堕寒岸,秋波坠寂空。

残阳映岛草,征骑归渔笼。

溪鸟引归思,岸云眠不动。

诗意和赏析:

这首诗以描绘困境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困惑和无助之情。黄河波浪巨大,阻挡了旅行者的前进,使他们感到茫然和迷失。诗人使用了大自然的景物,如明月、秋波、残阳、岛草、溪鸟和岸云,来凸显他内心的情绪和旅途的艰难。这首诗表达了人在面对困境时的无助和寻找安全的渴望,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其变幻莫测的力量。